2025年混合休闲游戏市场迎来爆发式开局。数据显示:第一季度头部10款产品净内购收入突破8700万美元,同比增长67%。这一亮眼成绩印证了“轻玩法+重系统”的混合设计模式正在展现出强劲的商业潜力。
在这场混合休闲浪潮中,Homa Games工作室的《All in Hole》表现尤为耀眼,单季收入达1770万美元,环比激增300%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它以一己之力贡献了“吞噬成长”品类84%的总营收,带动该子品类实现900%的同比收入增长。
《All in Hole》的成功绝非偶然。游戏从《Hole.io》的基础黑洞机制出发,通过三大创新实现了品类升级:目标系统革新——引入明确关卡目标取代无序吞噬;成长体系重构——设计可解锁的长期目标系统;活动运营加持——新增限时活动提升玩家黏性。这种系统化改造使原本被认为是“昙花一现”的吞噬玩法,成功转型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游戏品类。
爽快吞噬体验和休闲循环设计的完美融合
当玩家初次打开《All in Hole》,熟悉的黑洞吞噬机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《Hole.io》——两者都允许玩家操控一个黑洞来吞噬场景中的物品,并通过吞噬获得成长。但深入体验后,这款游戏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路。
游戏的基础玩法遵循“吞噬-成长”循环:玩家控制黑洞吸收地图上的物品获取经验值,经验值满格后黑洞自动升级并扩大体积,从而能够吞噬更大或更多的物品。值得注意的是,游戏设置了物品体积与经验值的正比关系,体积越大的物品提供的经验越多。
与《Hole.io》的自由吞噬不同,《All in Hole》采用了类似三消游戏的目标导向设计。每个关卡都有明确的吞噬任务,比如“吞噬15个草莓”和“吞噬15个桃子”。完成任务才能通关,这种设计让游戏体验变得更有目的性,也更容易形成“再来一局”的冲动。
每局,游戏还提供了四种极具巧思的道具:临时扩大吞噬范围的道具能带来爆发式的成长体验;磁铁能让你瞬间体验横扫千军的快感;指南针会在你手足无措时指明方向,避免盲目寻找目标而浪费时间;冻结功能则让你获得宝贵的思考时间。这些道具不只是简单的辅助工具,它们实际上重塑了整个游戏的节奏和策略维度。
此外,游戏还设计了其他的物品奖励机制。比如连胜机制,当玩家在首次挑战中成功通关后,在下一关卡开启时,会掉落增加时间和经验的物品,帮助玩家更容易通关。根据连胜次数,奖励数量会有相应增加。另外,在关卡中,玩家可以收集额外的物品,比如橄榄球、凳子等,来换取相应的奖励。连胜奖励会形成良性循环,特殊物品收集带来额外惊喜。
跟三消+游戏类似,《All in Hole》在meta游戏设计中加入类似地图的“Packs”解锁。玩家通关了一定关卡数后,会解锁相对应的食物,这种逐步解锁的新主题场景不断提供新鲜感,延长了生命周期。此外,游戏中还有Teams和排行榜等常规设计。
总的来说,该游戏巧妙地将三种元素融为一体:首先是黑洞吞噬这个直观且爽感十足的核心玩法;其次是类似三消游戏那样明确且循序渐进的关卡目标;最后是精心设计的meta成长系统。这种组合让玩家既能享受即时反馈的快乐,又能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获得持续的成就感。
因此,在商业化设计方面,开发团队能够将付费点自然融入游戏进程,成功实现了以内购为主的盈利模式,避免了频繁广告打断游戏体验的问题。有数据显示,这款游戏70-80%的收入都来内购。
从“即玩即弃”到“增长引擎”的华丽蜕变
两年前,当人们提起“吞噬成长”类游戏时,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简单粗暴的“鲨鱼吃鱼”模拟器——物理效果粗糙、玩法单调的超休闲作品,就像曾经的“大鱼吃小鱼”一样,玩过即忘。这类游戏大多是为蹭热点仓促上架,几乎没有人把它们视为一个值得深耕的品类。
然而市场风向的转变总是出人意料。截至2025年,吞噬类游戏已完成了从“笑谈”到“增长引擎”的华丽蜕变。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,是两款风格迥异却同样成功的作品——《All in Hole》与《Hole.io》的强势表现。
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:2025年Q1,该子品类收入同比暴增900%,其中仅《All in Hole》就贡献了84%的营收份额。这款游戏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个品类的发展大旗。在应用商店排行榜上,代表《All in Hole》的蓝色区块以压倒性优势碾压同类产品,就连《Hungry Shark Evolution》这样的经典作品也黯然失色。
与此同时,2018年问世的吞噬鼻祖《Hole.io》也在2025年上演王者归来。今年3月,该作以单月超1000万次下载的成绩杀回全球下载榜TOP10,日均下载量甚至超越了Voodoo旗下的所有产品。这两款标杆作品的优异表现,彻底改变了市场对吞噬类游戏的认知。
但辉煌数据的背后,是残酷的竞争现实。根据AppMagic统计,当前市面上的240余款吞噬类游戏中,月收入突破10万美元的仅有7款,成功率不足3%。这证明虽然玩法概念看似简单,但要打造爆款仍需过硬的游戏设计能力和精准的市场定位。
6月数据
值得注意的是,该品类正在经历明显的品质升级。昔日的“鲨鱼吃鱼”套路逐渐退场,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创意的黑洞吞噬机制、策略性的道具系统,以及融合了中度游戏设计理念的完整体验。
正如行业分析师指出的:“开发者正用黑洞替代鲨鱼,用多元道具系统丰富玩法,用混合休闲模式重塑体验。”
结语:
一个游戏品类的质变,往往始于一款具有革新意义的“爆款”产品。在黑洞吞噬品类的发展历程中,《All in Hole》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关键角色——它不仅重新定义了品类标准,更抬高了整个品类的准入门槛。
当前的市场现实表明那些仍停留在“吃到撑爆”噱头层面的简单模仿者,正在被快速淘汰。玩家期待的不再是肤浅的吞噬快感,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系统化体验。这种转变,使品类竞争从“创意比拼”升级为“综合实力”的较量。
《All in Hole》的成功,代表着“超休闲内核+中度休闲游戏外壳”的混合模式,仍具有巨大潜力。当然它不仅适用于黑洞吞噬品类,也为其他超休闲类游戏的进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。
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
下载「陀螺科技」APP,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
110777025(手游交流群)
108587679(求职招聘群)
228523944(手游运营群)
128609517(手游发行群)